…紧接着,纳西古乐队受许多国家邀请,到英国,加拿大,法国,意大利,挪威等国演出,所到之处,无不引起轰动
有人便称,纳西古乐是一部天书,一部新的神曲
纳西古乐是神的声音,是上天的声音
听纳西古乐,成了到丽江旅游的一项重要内容,有人说,没有听过纳西古乐,就等于没有到过丽江
但实际上,纳西古乐队只是由二三十纳西人组成,其中,有八十多岁的老者,也有二十来岁的妙龄少女
令人钦佩的,是乐队中的“八老”,其年龄都在八十岁以上,都是纳西古乐的真传者
在乐队中,乐器老也是一大特色
在演奏会上使用的乐器,大部份是400年前制造的,由于保存完好,至今还油光发亮,只是制造上显得粗糙一些
有一两件乐器,甚至保存了二千年前西域少数民族乐器的原型,被史学界称为“乐器化石”
我们从纳西古乐队的成员和乐器情况可以看到,丽江纳西古乐的保守性,原始性,她之所以没有被外界污染,除了地域上的隔离以外,还有这个民族的封闭观念
纳西人在文化观念上,总是善于保护自己的传统,并在保护自己的传统文化时有机地吸收外界文化,使自己的文化更充实,更完善
其实,在丽江,听纳西古乐,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
我们只要走在丽江的块土地上,不论是到平常百姓家里,还是在丽江古城的野外,不经意中就会听到纳西古乐的演奏
在丽江,纳西古乐是平常百姓的一项娱乐活动
就是现在古城有了专业的古乐队,但丽江黑龙潭里就还看到一些老人坐在湖边演奏纳西古乐,并且这种演奏纯脆只是自我娱乐,没有受半点功利驱使
在成立大研纳西古乐会以前,情况就更是如此,古乐就随时在乡间,在公园里响起
纳西人家有喜庆事,有婚丧事,在闲暇的时间里,纳西古乐就会在一个不起眼的农家小院里奏响,表达出纳西人家的闲情逸致
多少年来,纳西古乐主要流传于民间,所以,也有人说,纳西古乐是一种乡间的自在之音
多少年来,丽江纳西人,以及到丽江的外地人,都会受到这种自在的“乡间之音”的薰陶
还是在二十年前,我在丽江读书的时候,就随时利用星期天的时间到丽江黑龙潭去听纳西古乐
在潭边看书看累了,站起来,坐在演奏古乐的老者身边,古琴古锣飘然而起,一曲《山坡羊》悠扬而舒展,疲惫的身心便觉神魂荡漾…
从那骂街声中,似乎能听出二大娘对偷她家鸡的人已经了如指掌了,且了如指掌到了人家的三代
听着她悠悠扬扬的骂,我不由想起了京韵大鼓的调门儿
这里,距京城足有八百里,想必骂声受了京味儿的传染,还是那京味儿取了这骂声中的精华?当然,这只是我的想象而已
这时候,天渐渐黑了下来,二大娘的骂声似乎也到了高潮,“蹦哧蹦哧”跺菜板儿的音声有些高过了骂声,房顶上的二大娘似也挥汗如雨气喘吁吁了,骂声没了先前的冲劲儿,在渐渐轻下来
下边,儿女们喊她吃饭,她又跺了几声菜板,掷几句“小没爹没爷的”,留下“还要骂你七七四十九天”的话,便草草“吹灯拔蜡”了
儿童啊,从来对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你也是十分关心的啊
与之大相径庭的是鲁迅
记得他在一篇散文中,记到过这样的一件事情
有他参与办的一个报纸,骂了当时的一个权贵
权贵送来现大洋来堵报纸的嘴了,大家在一起讨论:现在办报正需要钱,大洋收不收?讨论结果是,“收”;那以后还骂不骂?讨论结果是,“骂”
读到此外,令人痛快淋漓
鲁迅的散文我还是读不懂,但是,读起来带劲儿
我们可能不知道,他到底想的是什么,写的是什么,他到底想对人说的是什么――当然,不同的时期有着好多不同的资料都在力图按自己的意愿来解释鲁迅,但是,我能感觉到的是:他的散文,响劲如箭,迅猛如风,锐利如刀,冷峻如冰
薄薄的一本“野草”,稍厚一些的“朝花夕拾”,给我的感觉是丰厚的,有如火如荼的炽烈;有浩浩荡荡的忧愤;也有灰色的颓唐失意,但更多的是九死不悔的执着;有恍惚迷蒙的幻灭,更多的是执戟彷徨的呐喊与挣扎……可以这样说,鲁迅的散文,给人一种极为雄性的感觉
有人说,写散文写的好的,在中国是鲁迅,在外国,是沙士比亚,只可惜这两个人现在都不被称为会写散文的
前几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听说了他的过错,他曾经有的风流韵事
我感到震惊,无法接受,我有意疏远了他,我上班的路上要经过他的家,我知道他的晚年很颓败,很孤独,希望有人去看望他,可是我没有勇气走进那扇熟悉的门
我失望,他更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