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亲友圈主可免押进亲友圈验亲友圈,满意再补
在初秋的雨天,由于死亡率,我看着黑暗并生气,这是一个对孩子不满的大弟弟,穿着一件非常薄的衣服,谢汉很冷
风拼命地跑,从小镇的一侧到这个结束接我回家
这些个发生在我幼时记忆里的事件,虽然已锈迹斑斑,但扒开岁月尘埃掩埋的事件,一些沉寂在里面的人和事,在多年之后,重新回过头来探望,那确是在很多时候,气若游丝的人间图景,仿佛在生存艰难的物资困境中,以此来证明,有限的生命所见证的人间,已早如此这般地,在人和魂当中,漂浮或者沉落
我依托着和他们,彼此的真实存在过的记忆场景,在拥有了能够审视这些的个人能力之后,我发现,死,在那时,或者现在也依然存在,成为许多人身上都无法挣脱的死结
一日午时在外用饭,一夜间听同桌的共事说到:即使大师有符合的女性伙伴,给我引见引见呢,90后的独身女青春,在处事的更好哟,我想成个家啦,不想再一部分飘荡着共事的话,说的很大略,可却让我这个离乡背井处事的人都有些悲伤啦,由于我领会家对一部分来说表示着什么,那即是心地最担心的爱和最更加的情
第三天打开树下一看,所投的散文赫然在目——“爱是生命的源泉!我们理应懂得爱人与被爱!”——“绿香”成为树下第一个回我贴的朋友
这缕“绿香”从此香在了我心里
第二篇,第三篇,我都是投完后就走人
网上有太多朋友可以聊,有太多歌曲可以听,有太多游戏可以玩,刚刚上网的我有点像一只手忙脚乱不辨东西的蜻蜓
因为初来咋到,我就像一个向往时尚却囊中羞涩的女孩子只敢躲在角落处默默地把眼光瞟向时尚用品一样,轻易不敢评论别人的帖子
看到有“鸡毛信”一栏,因为小学学过的课文,我对鸡毛信充满了敬意,生怕会亵渎了这个神圣的信筒,多次想尝试给人发发鸡毛信,但终究没有
后来,看到我第三篇文字《大梦谁先觉》上了“每日绝品”,点开一看,一片绿叶映入眼帘,点击率已达8000多,文章后面有了一长排跟贴,一贴一贴地细读,一个一个回谢,自信的叶芽飕飕地往上蹿,于是在看到雀之巢杂文比赛的征文启事后,便扎脚挽手地写了一篇几百字的短文,随即迫不及待地投了过去,心里一面对自己说:重在参与
第三天来看,出来了,居然还是编辑推荐
挤身在众多参赛文章里倒也小巧玲珑自成一景
因为另一个政府网站向我发出邀请,结果在那里玩起了斑竹,回到树下来时杂文比赛已经出来结果:我那篇居然榜上有名,而且在黑人阿明的总结报告里还给点名表扬了,呵呵
仍低调潜水,这是我的行事习惯了
所以阿明至今还不知道他的表扬在我心里的分量
后来再回树下时看到有我的鸡毛信,谁呢?点开一看,发信人“独上月楼”,信里有一个地址,我点开一看,嚯,好盛大的庆祝会——原来独上月楼是巢老大,她把获奖文章推荐给《杂文选刊》,《杂文选刊》选登了其中三篇而我那篇《公鸡的命运》赫然居于首篇!热情的祝贺,灿烂的鲜花,传递着一股暖流,柔柔地在我周身漫溢
后来《螃蟹的哲学》给刊登在《读者》原创版上,散文《穿越孤独》在一次全国性征文比赛中荣获唯一的一等奖并被选进中国微型文学网即将出版的年选里
因为把那个斑竹当作一回事,把看帖回帖当作份内事,每天挤时间去那里
看着论坛里的文章不断更新,恍惚在梦里,不知自己身在何处,灵魂飘荡在何方,又感到相隔遥远的人仿佛就在眼前,看到自己的帖得到大家的高度抬举,不由得想起周作人曾把写作看成是结缘的方式,而网上结缘比纸制媒体更方便更直接更温馨
可看着不少人弄出好多个马甲来顶自己的帖,看着一些不怎么样的文字老是三天两头地给翻出来,就像老漂在水面的一堆垃圾,想想那些比它们高出若干档次的文字却沉入网底,而作为斑竹的自己非但不能揭穿还得去附和这样的游戏,感到无聊
玩网络文学的兴趣也渐渐下沉
于是辞了那斑竹
后来又有两个网站诚邀我去当超级斑竹,都谢绝了
对于QQ聊天,我也从新鲜感里走出来了,现在我的Q聊基本上只向家人、熟悉的朋友、同事、编辑开放
于网络,于人生,于世界,我都是一个心怀感恩的淡泊的悠悠过客
36、即使手上筹码已不多气势已经薄弱也不能认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