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北村的秧歌是有名的
每年地里的棉花一遍一遍摘净,最后挂了霜的棉桃也晾干一个一个剥好,大家终于直起腰来
老人们都说,一棵棉花磕九个头,其实还远不止呢
直起腰来的九北村村民们就想活动活动身子骨了,夜幕下,村里的高音喇叭适时地响起,甩甩胳膊踢踢腿,脖子扭扭屁股扭扭,孩子们女人们老人们,包括男人们,条件反射地被锣鼓声牵引到了村村通的那段柏油路上,说说笑笑,进进退退,不断地有人加入进来,队伍越来越长,长龙一样摇摆着,在乡村的夜色中热气腾腾地行进,一直走到夜的深处,睡意浮上眼角眉梢,才三三两两从队伍中游移出,晃入敞着门的院子
总是天气越来越冷,秧歌的气氛越来越热,直到正月里正,九北村的社火照红县城的广场
36.Ifyouwantknowledge,youmusttoilforit.若要求知识,须从勤苦得
我不回答
沉浸在记忆里
我当然知道那是什么声音了,在那个高黎贡山的夜晚!
十五、那些扬言要陪你走完一生的人,走到半路就走丢了,那些夸下海口说爱你宠你一直都在的人,爱着爱着就不见了
/> 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 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 神农虞夏忽焉没兮, 吾适安归矣吁嗟徂兮; 命之衰矣
------《古诗源:采薇歌》 和西北的蕨菜、灰灰菜、乌龙头一样,被叫做巢菜的薇菜,也是一种野菜
它开紫花,结荚果,叶子、嫩茎可以当作蔬菜食用
春秋的远古岁月里,生长在田间地头的它,遇上了中国的高古洁士叔齐伯夷,所以就很早出名了,并在以后的几千年里一直被传诵,以至于最后演绎为一种人文道德象征,脱离了野草的范畴和趣味
一 史书记载,周武王平叛殷乱后,天下归周
叔齐伯夷耻之,义不食周粟
采薇于首阳山上,饿且死
临终作歌曰《采薇》
“义不食周粟”,就这一句话,把两位逃离后的亡国之臣推上了中国传统道德规范的最高祭坛
清贫如西山薇草的伯夷叔齐,从此和首阳山一起,跨越千年烟尘,教化世尚风俗
就诗而言,《采薇歌》是一册连环画,一首叙事诗,它描绘了无家可归的伯夷叔齐殉道首阳山时,悲愤、寂寥、绝望而又自甘清苦的人生境界
他们问天无语,哭地不应
夕阳西下,两位耄耋老人佝偻腰背,对风当歌,吟咏逝去的山河
但故园不再,物是人非,唯有满山野草无语相伴
流水潺潺,一去不返,高士临终的悲愤呼叫和呐喊,也渐弱渐淡,最后又复归于无
值得庆幸的是,史官门记载了他们的振聋发聩之势和高比云天之义
毋庸置疑,这是那个时代惨壮的苦歌,是一代亡臣刻骨铭心的悲鸣
今天读来,还是那么真切,令人敬仰敬佩
二 周公哺乳,天下归心
但掘墓者的周王朝,在伯夷叔齐看来,就和那首阳山下的河水一样,再也不能第二次踏入了
他俩的道德诉求,困惑和迷茫,或者赖以安身立命的道德标准,与周武王的“以暴易暴”发生了严重分歧和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