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发端烦躁,迷惑
我发觉我就像一个被困的狮子,想冲要出樊笼
然而主任不安置其余要害的处事,我怎样本领冲得出去?
缆车行进相当平稳,站在车厢里几乎感觉不到是在运行中
峨眉多雨,山中雨雾朦朦,透过车厢玻璃向外看,不见山也不见树,偶尔可看到团团云雾在空中翻腾,顿时意识到已置身在山崖之外,下边就是无底深渊,,此时我们正在腾云驾雾飞向更高的天空
只在转瞬之间,便被空运到峨眉之巅
初到塞外,即遇寒冬的郝浴,没有足够遮寒之物,“大雪弥天,寒可裂肤堕指,夜卧多年不火之炕
三更倚枕,布被如铁”的生活经历,对一个常年生活在中原的人来说,设厂人很难想象和感受得到的,郝浴在这里的生活也是那些流人当时生活的真实写照
郝浴在尚阳堡,家“住城南郭”,度过了四年的流放生活
这期间他结识了因私著史书而触怒朝廷的第一个被流放到东北的文字狱受害者剩人和尚,两人诗酒酬和,谈诗言志,感情笃深,剩人和尚圆寂千山龙泉寺,郝浴千里迢迢赶赴千山为他撰写《奉天辽阳州千山剩禅师塔碑铭》
郝浴在自己的茅屋周围架起栅篱,种菊种菜,采以食之;因爱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风亮节,他把荷花移回家中,栽植瓦盆里蓄水种养,以慰己心之举同样又是当时那些流放之人人格、人品的象征
正是因为这些流人的到来,不但带来了各地的先进文化,他们的家属、后代渐渐地融入辽北的民众之中,不但使尚阳堡积淀出一个较高层次的文化,也为这片塞外荒野的生产力进步,起到了“助推器”的作用
掩卷凝思,从那个秋冬交替的季节开始,因为郝浴等人的到来,才使尚阳堡这片渗透着深深的痛苦和悲哀,蓄蕴着壮烈和不屈的土地,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一笔鲜明的印痕
郝浴在那个秋冬交替的季节来到尚阳堡,那一年是顺治十一年,也就是公元1654年
我还很年青
我该当伴随理念,随着走,我该当是主动长进的……却有一颗看淡百态的心
他扬起手,把一个诺言丢在风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