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句之所以如此,除了作者善于用物象表意,融情于景,借景抒情外,就是善于组织语言,是驾驭语言的高手,精通凝聚语言的链条
这个链条就是绝句语法艺术
一首艺术高超的绝句,都离不开科学的语法结构
语法和语言总是如形随影,形影不离
高明的语法结构必然导致高超的语言和语篇
反之,枯燥的语法结构,必然导致枯燥的诗句结构;混乱的语法结构,必然导致混乱的语篇
这就是把绝句写得生动、灵动、耐品的秘诀
现在,我们一起来从语法入手,研究、学习唐代诗人的名篇,从而提高我们绝句的欣赏和创作水平
/>永远的火炉 大年夜热炕上的盆火炉,冬日手抱的小火炉,温暖了我儿时的记忆
壹:腊月来了,年的脚步近了
房子刷了,白亮干净
猪宰了,块块肉悬挂在房梁上,就等三十晚上了
三十晚上,肥大的猪头煮得通红通红,置于正屋桌上(按天水农村的风俗,称献“先人”),香味诱人
旺旺的盆火炉,在炕上灿烂地微笑
父亲拨拉着炭块,小心地吹着,炉火的热浪和着肉的香气向我们扑来
等母亲将一大盆排骨肉端上来时,父亲已装满了一锡酒壶酒,稳稳地放在火炉上温着
肉香、酒香、红红的火炉——大年夜因之而滋润了,年的氛围因之愈浓了
往往,我的注意力全放在了炉火上,鼓起小嘴,狠狠地吹,炉火越之旺起来,酒要因之溢了,香气弥漫全屋
父亲两次三次地说,我不听,父亲只好将酒壶往远里挪一下,满足我的兴致
于是,火炉从三十烧起,那只锡酒壶便热乎乎地,一直温暖出年…… 旺旺的盆火炉啊,烤得年夜温馨而祥和,烤红了我儿时的脸…… 贰:盆火炉只在过大年时燃烧,在漫漫冬季陪伴我们的,是暖手的小火炉
山村的冬季异常寒冷
故乡处于半山腰,风自西北来,没遮没拦,干冽,刀子般硬
那时的农家,没有煤火,只有热炕
小孩子哪能整天尽待在炕上,于是,一个小小的手提炉,便成了我们一冬的温暖
那是怎样简陋的炉呀,简直不能称之谓炉——泥巴做一个圆柱形,用母亲纳鞋底的绳拴个手提款儿,炉子便成了
燃料呢,是干牛粪
在天还暖和时,将湿牛粪摔在墙上,便粘住了,时间一长,干了,冬季钩下来,便是尚好的燃料——别嫌脏,干净着呢
记得看过一部关于藏区的电视片:广阔的天空极蓝,无边的绿绿草原,一匹马埋着头吃草,一位穿藏袍的汉子烤馍馍,牛粪火旺旺的,馍馍在火上翻来翻去,动作极是自然、娴熟——馍馍与牛粪亲密相触
确实,吃青草的牛,它的粪点燃,甚至还有草的气息哩,不脏
其实,大人怕我们拿火燃着什么,叮嘱得紧,大多小孩子没有火炉,所以,火炉成了我们少数几个调皮蛋骄傲和炫耀的资本
尤其记着村里有一位被大人称长得很“心疼”(漂亮)的女娃子,是唯一有小火炉的女娃,于是,我们男生便抓一把土或一把雪,偷偷放进她的火炉,把火浸灭
她便哭起来,眼泪从大大的眼睛里溢出,划过白白净净的面孔,一双小羊角辫也随之一颤一颤的,无助而冤枉,我们却一哄而散
长大以后学了一个词“梨花带雨”,想那女娃娃哭的模样,用这个词确实恰当极了……那一切如今想起来,是何等得有趣、快乐和温馨啊…… 小孩子一般用双手抱着火炉,贴在胸口,全身心也暖和了
这温暖人的火炉子始于何时,尚无证可查,但它至少从明清开始,便冒着历史的烟云,一路辗转温暖着而来了
《红楼梦》中,多次写到“手炉”
宝玉偷偷去袭人家,袭人从荷包里取出两个梅花香饼,将自己手炉掀开焚上,盖好,放在宝玉怀里——小小的火炉,它们在宝玉的手上姑娘的怀里温暖着,使那缠缠绵绵曲折幽怨的儿女情长因火炉的温暖而艳丽无比,所有的眼泪柔情和万千情愫也就暂时不凄冷了
何况,它还有袅袅香气,想想
一颗心就多了葡萄,紫青藤野生了紫果,一颗爱心动了相思子,倾城树结满了地步,一首首如诗如画永垂不朽了时间
明显,猫的勤与惰并不感化它的存在模样,无非见不到老鼠的踪迹
然而,好在,猫再有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喜好那即是吃鱼
车子到了黄山脚下的汤口镇,路旁一个打扮妖冶的女人在向我们招手叫喊
老杨驾着车子从她身边一掠而过,她发出一声怪叫,仿佛车轮辗了她的脚
接着一辆微型车载着那女人一路呼叫着追了上来
老杨停下车,车上的人一起把头惴惴地探向左侧车窗
直到风雨中那女人连比带划地说出原委,要我们到她的旅店去住宿时,大家才松了口气
老杨不理她,发动汽车继续上路
经过了宾馆、商店鳞次栉比的小镇,从一路招揽留宿的吆喝声中穿过,我们终于来到了黄山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