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我们就从影视上、书报上看到过,还有听得人们讲过,磕长头朝圣的藏胞是怎样地虔诚忠厚,吃苦耐劳,不惧险恶,而今目睹了他们的壮举——真的是壮举,确实佩服得无话可说了
上初中时我住校,每周三下午回家取一次干粮和咸菜
有一个星期下起了连绵细雨,我没有及时回家取干粮,第二天母亲就把干粮给我送来了
当时,我正在自习,同学在门口叫我
我走出教室,看到妈妈推着那辆没“尾巴”的自行车站在门口,同时也看到有几个同学站在一边偷偷地笑
当时,我心里非常地别扭,认为母亲骑着这样的自行车,让我很没面子
母亲看到我从教室出来,脸上堆满了笑容
可我一点也笑不出来,很冷谈地对母亲说:“你来做什么?下午我可以请假回家的”母亲没有在意我的冷淡(现在想来是没有在意,而不是没有觉察),笑着对我说:“那不耽误学习吗?这是干粮,这是咸菜,里面有一块鸡肉,这是十块钱
快回去学习吧”母亲交待完,没有再说什么,转身推着车子向校门走去
从教室门口到学校门口,有很远一段路,母亲始终没有骑上自行车,可能她认为推着走比骑着走要“文雅”一些,不能让我太难堪了
目送着母亲离去的背影,蓦地,朱自清先生笔下的“背影”在脑海中闪过,霎时,一种歉意、一种自责、一种羞愧,悄然涌上心头
婆婆是青岛人,后来去了东北,在那里风风火火的生活了二十多年,又回到了山东,真是山不转水转
在年轻时婆婆就心直口快,爱管闲事,一次她正在办公室认真的做帐〔婆婆是会计〕,听到同事小王喊她:“小屈,坡下的马车拉不上来了,你快去帮忙吧
”婆婆不禁一愣,“马车拉不上来了,我能帮啥忙啊”她马上反应过来了,原来是调侃她爱管闲事啊
后来这句话被我那博学的公公加工成了一句名言“曲阜的马车坏了,等你去拉呢
”每每婆婆一要管闲事,公公就搬出了这句话
可是婆婆爱管闲事的毛病总是改不了,在我女儿上幼儿园时,她放学早,我有时没空去接她,就托退休在家的婆婆帮忙
婆婆满口答应了,但是每次都要我打电话提醒,一天我又打电话催促她接孩子,家里却没人,我急急忙忙的去接了孩子,回到婆婆家一看,她正坐在沙发上呼呼的喘粗气呢,我这才明白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原来啊,下午婆婆正在家里悠然自得,电话铃响了,她拿起听筒,听到电话里传来一个有气无力的声音,“快,快来啊
”婆婆的精神一下子高度紧张起来,“你是谁啊,你是丁大夫吗?”〔丁大夫是婆婆的老朋友,和老伴一直感情不和
〕“哦,哦…”电话那头传来两声呻吟就没动静了,“肯定是两个人打仗了,老头把丁大夫打的不能动了,她才向我求救!”我的婆婆连想也不想就冲出了家门,她一溜小跑来到医院外科门诊,值班的是一个年轻的小大夫,“大夫,有个病人不能动了,你快去救救啊
”婆婆上气不接下气的说
“在哪呢?”年轻的小大夫漫不经心的问
“她在矿务局住
”〔矿务局离我们那儿有10公里远呢〕“那么远,那我们可无能为力了,要去,你得去找院长签字!”小大夫无可奈何的摊了摊手
婆婆又快步如飞来到了院长办公室,“院长,有个病人必须去救援,再不去就要出人命了
”婆婆说完用坚定的目光望着院长,满眼的肯切和乞求,院长也被婆婆的气势给镇住了,“那好吧,就破例一次吧”于是带上担架,带上外科大夫,带上护士婆婆就出发了,一大帮救护队员气喘嘘嘘的爬上四楼敲开了丁大夫家的门,开门的是她的老伴,这个场面把他给弄愣了,他诧异的问“你们这是?”婆婆走上前去,“老王,老丁呢,你们打仗了吗?”“没有啊
”老头被婆婆的问话弄的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
“那老丁呢,在没在家?是不是在哪晕倒了?”他们找遍了屋子也没找到丁大夫,只好悻悻的往回走,刚走到楼下,看到一个人正缓缓的向他们走来,那不正是丁大夫嘛
这次急救事件传的沸沸扬扬的,让婆婆一下子成了名人.老公不悦的说婆婆:“你说你怎么那么容易冲动呢,就不能听清了再去,再说了"即使丁姨真有事也不会找你啊,人家女儿就在矿务局医院,不比你近?”婆婆这时就象一个做了错事的孩子自嘲的说:“你说我多本事吧,大夫、担架、护士、救护车、都能要来
”我们被逗的哄堂大笑
虽然这件事成了婆婆的一大笑话,但是那个丁大夫可是打心眼里感激婆婆,她动情的对婆婆说:“老屈,我交你这个朋友,值!”
小女伙伴不谈话了,我猜是由于我的话给了她无穷的力气
我常常畅想,如果真的可以得到嫦娥的仙丹可以上月宫看看,也未尝不好,于是的一段时间里,我和几个伙伴常常爬到桂花树上,期待着能有仙丹如果实一样结在上面,可是寻了很多次,都是失望而归
自然,孩子总是很容易忘记一些事情的,到了最后,仙丹这个事情也就渐渐的淡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