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是常去之地,竹海不敢称,但竹子真的多而高,二三十亩估量势均力敌,多属南边的湘妃竹,再有桉树、柳树之类树种也交叉期间,浓湮没日,遮天覆地
夏季季节,甚是冷风习习;一年四序绿拥漾波
在竹林中散步行走,跑步追赶,儿童们的玩耍,尽拿竹来嘻哈打笑
可本人素性喜静,闹上一会,就常拿出书籍而读而作,或托腮仰脸推敲,以至睡上一觉
笋子虫多得东一个西一个,嗡嗡地沿着咱们遨游,让咱们捕之不迭,只有逮着,就赶快用火烧着吃,偶尔以至生吃,撇撇嘴,味还蛮香
将前方所言的打泥巴仗,强忙忙滚,竹杆墙洞捅蜜蜂,跳八字岗,踢键子,掺牛牛,逗蚂蚁,十足其时咱们小儿童想获得的耍玩艺,在竹林里,坟芏处,囊括左右星市庙变革的小书院,这个向来的古庙遗迹,玩个不可开交,与此刻的小伙伴玩大哥大、打电脑玩耍,固然不行等量齐观
一忌随从
随从,其实是一种惯性思维
散文的特点是篇幅较短、结构自由,可以说是文坛的轻骑兵
这样一来,涉足的人必然要多,尤其是一些初学写作者
就是在一些专业写作者中,散文写作似乎也存在一种用习以为常的直接的或间接的经验代替对现实的自身体验
如月夜、日出、余晖、海浪、恋人、绿荫、猫狗、花鸟之类几乎成了散文的永恒主题
写这些,未尝不可
因为它是生活中的美的东西
但是,应该写出今天的花鸟和余晖的新意所在
叫人倒胃口的是,一写月夜,总少不了「月光如水」,写海浪,离不开「卷起千堆雪」,写日出,当然得「喷薄欲出」
这些,似乎已成「八股」
正如《美文》杂志《驻村手记》的责任编辑所说:「这些『信心十足』的散文家在做着自我精神的俯卧撑
如果写到乡村,一定要炊烟袅袅,甚至不知道如今多数农家已经不烧柴禾了;写到草原,仍旧是风吹草低见牛羊
」这种习惯的东西制约着散文,使它走向自我贬值和媚俗、卖弄的边缘
最近,笔者看到某出版社编辑出版的一套4册中学语文教辅读物的几十篇散文中,就有两篇人物描写相同的文章
一篇是写长征中一位军需处长像「一尊塑像」冻死在路边,「浑身落满了雪」;另一篇是写送牛奶的老人,「一动不动」地立在路边,「成为一个雪人」
不知是巧合还是怎么的,反正这两篇文章的重要细节完全一样
这就容易使人想起电影《冰山上的来客》里那位驻守在冰山冻死后仍然持枪站立的战士的形象
如此相似的内容,不仅使作品的感染力大打折扣,也会给孩子们带来不好的影响
在散文作品中,这种情况不是个别的
「文章切忌随人后」
看来散文创作要不断创新、开拓,就要从立意、选材、结构、描写到语言运用,都有自己对生活的真切体验
其次是封建的婚姻制度是一把双刃剑,它既是原始婚姻的送葬者,也是形成“走婚制”的一部份原因
一灯如豆,照着多少人由青葱少年到耋耋老年,感觉自己的世界一天天老去,骨头一天比一天痛,眼睛看不清面前的路,外面雨声瀟瀟,自己灯下静坐,华发渐生,再也没有力气仰天长啸,只能回味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当年,一片落寞,交付与一句“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母亲在麦子成熟的季节总会坐立不安,在麦子开花和叫嚷的日子里,在收割机轰鸣着开过原野和道路的时候,我可以感受得到她的忧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