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三十年代作品和创作主题的社会有什么联系?这方面我经历,所以不能主观草论
但是就自己从甚少的作品和资料中了解到,“个性解放”和“女性解放”都是在三十年代文学艺术领域内作为主要社会题材来描写的
所以作者里面的李佩珠,既有“个性解放”,又有“女性解放”双重意义
她的个性,就是恋爱的自由选择;她的“女性”,就是有了参加社会上的政治活动之后所表现出来的言和行
不过通观李佩珠这一切的行动和思想过程,她的形象仍然并不一个成功
作者虽然在故事结尾处,给她安排了一个他人与个人,革命与个人的安危的考验选择,企图说明一个解放了的坚决的革命女性
其实,留在读者印象里的李佩珠,依然还是一个资产阶级感情十分浓厚的小资女性
当然,我不否认处于矛盾重重的旧中国,小资分子的革命,会有一些演变过程,不排除作者如何描写和刻画这些小资分子(女性解放)的真实意义
但在这里,我有必要指出,作者创作这种题材,描写这些知识分子的性格,其创作思想不是积极的,不是进步的,没有向上和带有批判性的,反而取了和主人公(吴仁民)一味投机取巧的心理态度
可能有人在这里指责我,说我把作者的思想批判得太过分了,说我是在用今人的思想加强于过去人的历史观点
我不去反驳
不过我在想,鲁迅出在的不也是那个时代的么?鲁迅的写作思想又是怎样的呢?为什么鲁迅过去说的话,写得一些文章,所作的远见到今天还有着深刻意义呢?就因为鲁迅的思想是批判的,方法是科学的,态度是旗帜鲜明的——革命,而政治上,则是积极进步的
不那么特出防守在被挑选的实际,特出了奔赴在挑选实际的街口
不那么饱经风霜行走在窘境中,熬出不负搏斗,饱经风霜了等待在佳境中,拼出理念动作
不那么能源实足,待在原地徒留自我的观察,能源实足了,冲在火线势力牵回应有的状况
,蓓蕾一般默默地等待着
可是,在夜的山里,我就能强烈地感受到,所有的谜底,都会在默契中揭晓
在拂晓,或在黄昏——以山的灵魂、屹立和不屈的意志与执著的精神
岁月匆匆,忽然而逝,得一知心,死亦无憾
一九八六年,春,父亲正式退休了,他有了足够的时间,开始到处走动
他到了我的家
那时,我的住房条件十分尴尬,仅有一间老式平房,二十平方米,吃饭睡觉在一起,杂乱不堪
父亲仍然很高兴
那天,我们爷儿俩第一次坐在一起喝酒
父亲的话就多了起来
他谈到了老屋,说到了我爷爷,还有关于我爷爷的一些事
父亲说,我爷爷在老屋有个书房,名字叫集雅斋,里面很多书,字画,可惜都没有了
我爷爷的留下的字现在还能找到一些,在老家的黄庙、寺西、张童、郑楼这些村子里,还有很多石碑是我爷爷写的
破四旧的时候,这些石碑被毁坏了,有的被当成井台的石条用了
其实父亲的字也是很好的
父亲说着这些的时候,言语中流露出无限的惋惜和伤感
再后来,父亲就更迷糊了,醉了,伏在桌上就睡了
第二天,父亲坚持要走,临走的时候,他掏出一把钥匙,很郑重的交给我说,这是老屋的钥匙,交给你了,你看好他,我已经老了!哎,哎,老屋,你与我的距离不仅仅是空间上的,更多的还是时间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