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问自己,我健忘么?或者!也或者是因为这样的街道,毫无特色,让我没有去刻意留恋的可能
悟苏还有不少技艺,有的堪称绝活
这与他颇有传奇色彩的生活经历有关
这里我无意着墨渲染,我只想说,他确乎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
彼时,母亲常常忙于田里或家事,无暇照顾我,只有我准时实行功课、不闹不抱病就行
小学结业升初级中学的那一段功夫,简直翻遍了本人较感爱好的书本,就在那间房子的大沙发上
父亲爱好古典的,史实性的演义,《雕梁画栋梦》固然是我开始读结束的,接下来是口语的《聊斋》
本来口语并不场面,这是厥后伙伴送我《聊斋志异》,读后得出的论断
其时也就领会这寰球并不止在这间房子,大概我的家,大概书院,大概远到父亲的处事地
寰球是一处巧妙的场合,有前有后,前的,叫传统,后的,叫将来,那些都不在我的体味范畴;寰球特殊大,再有很多怪僻时髦的国度,被山,被海,被路途,它们像不准则的网格一律,将人们断绝,那些国度叫番邦,番邦人长得不与咱们沟通,番邦人写的书很场面
今天的会议主题不禁使我想起英国哲学家罗素的《中国问题》
这部著作是上个世纪初,罗素到中国进行学术交流和考察之后,于1922年出版的一本关于中国的专著
其写作时假想的阅读对象是英国国民以及其他欧洲人,为帮助英国以及其他欧洲国家的人认识中国而作
此书的立场完全是中国式的
罗素努力以一个中国人的眼光与思想境界来向欧美国家介绍他对中国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
因此,在谈中国问题时,更多的是站在为中国辩护的立场上
因为,当时的中国陷入列强分割,国危民难,危机四伏,处于西方列强瓜分的危机之中
罗素出于一贯的人道主义及自由主义立场,他选择了为中国辩护的方式来写作此书
在这本书中,罗素从中西日俄四方文化比较,从中国的历史和传统,从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复杂的互动关系,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中国所面临的国际环境等四个方面,对当时中国的问题及中国的未来作了系统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字里行间,充满了对中国人民和中国文化的同情与偏爱,充满了对人类文明发展走向的哲学反思
我曾经把罗素的《中国问题》与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中国问题的论述作过较为详细的比较阅读,我惊讶地发现,他们关于中国问题的一些观点和见解,有着惊人的相似
或许罗素在时间上离我们更近,尤其是他拥有对中国的零距离接触
我觉得罗素的见解较之于马克思、恩格斯,更有针对性,也更深刻
什么是中国问题?怎样把握中国问题
十多年来,我一直不间断地思考着这个问题,就个人的理解而言,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最初,我认为中国问题的核心是农村的改造与发展问题
我来自农村,成长于农村,祖辈父辈都是农民,自然对农村就会特别关注
中学和大学时期,我很喜欢读毛泽东和鲁迅的著作
觉得这两个人把农民问题说得最为透彻
历史地看,中国革命的成功,中国改革的成功,首因都应归于对农民和农村问题的解决
你13亿之巨的人口大国,8亿多农民,没有他们的转型升级,就根本谈不上社会整体转型升级
读博士的时候,我对中国问题的认识发生了变化,当时认为主要的问题应该是社会发展机制的整合与优化问题
到中央党校工作之后,经过思考,我对中国问题又有了认识
觉得应该从哲学层面去把握中国问题的深层逻辑
我逐渐倾向于把中国发展的深层逻辑看作是在中国这个特殊的东方大国建构新型现代性的问题
我曾经发表文章比较系统地阐发了自己的这种认识
我很认同罗素的观点,经济、政治和文化对于一国的经济发展而言文化尤为重要
罗素说过:“只要文化问题能够解决,无论采用那种政治或经济制度去实现这一目的我都接受
”最后,我用罗素的一段话结束我的发言:“在未来的发展中,中国要避免两个极端的危险:第一,全盘西化,抛弃有别于他国的传统
第二,在抵制他国的侵略过程中,形成拒绝任何西方文明强烈排外的保守主义
”
坐在长途公交车上,公路两旁的景致在车轮的飞速旋转中不断变换着布景
市场、工厂、荒山、桥梁在目光中稍纵即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