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到内院,他便见嫦娥〔3〕在圆窗里探了一探头
他领会她眼睛快,确定早瞧见那几匹乌鸦的了,不觉一吓,脚步顿时也一停,但只好往里走
使女们都迎出来,给他卸了弓箭,解下网兜
他似乎感触她们都在干笑
读《蒹葭》,是一种难得的体验,因着秋水芦苇的清新,也因着未果的希望
而今,这希望越过了眼神,定格成“在水一方”的画图
/> 国庆这一天,是一个阴天
有朋友远道而来
许多情感,突破阴霾物象的压制,顿时丰富
朋友是位读书人,谦逊的面容下,对高楼、街道、茶庄、饭堂、办公室和别墅不屑一顾的淡泊意识,还有文人特有的那种清高气息,不时地泄露出来
于是我向朋友提议,到杜甫草堂去逛逛
朋友欣然,对我说:“读书人到曲阜一定要去孔庙,到了成都就一定要去寻访杜甫草堂
” 越是接近杜甫草堂,我的心情就越是高兴不起来了
不是因为人的拥挤
原本坐落在成都西郊浣花溪畔的杜甫草堂,周围一片田畦,质朴文雅,赏心悦目,那种人未进入,心已沁润的印象,如今已被纵横交错的公路和周围拔地而起的高楼,分割得七零八落,并有进一步被不断新贵起来的城市奢侈覆盖或是淹没的趋势
甚至,有一段公路是直接贴着草堂的围墙,以一种令视觉眩晕的霸道姿势铺展而去
来到草堂的正门处,一条小水沟似的河流,逶迤而过,水面上落满了车轮转动掀来的尘埃,不时可见被扔弃的杂物浮沉漂流
过去那条波光粼粼能行大舟的浣花溪,如今明显消瘦,“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意境也不复存在
幸好,清代康熙皇帝的第十七子、雍正皇帝的弟弟果亲王手书的“草堂”二字,仍然置身在正门的匾额里,清晰可见
厚重的笔迹,栩栩如生,隐隐散发出古代的气息,情形仿佛是要把自唐代以来的某些琐碎历史问题深藏,抑或欲将昔日苍老的文化精神固守
进入大门,虽然人声鼎沸,元稹感叹的“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的文化内涵和韵味,还是扑面而来,立即就将我们萦绕、包围
一直阴沉沉的天上,落下了雨滴
透过茫茫雨帘,庄严肃穆而又古朴典雅的祠宇掩映在苍楠翠竹之间,在雨雾中显得朦胧而又幽深
疏雨叩挞挞敲打树叶的伴奏中,走在卵石、碎砖铺就的小径和勾连的小桥上,听院中萦回的流水声,觉得湿漉漉的空气,还有湿漉漉的杜甫诗句,已经通过我身体表面的每一寸肌肤,潜入到有些干枯了的灵魂中,把被浮躁尘世蹂躏的灵魂慢慢抚慰、滋润、净化
脚下的这条卵石、碎砖铺就的小径,是从草堂的大门处出发,似一条中轴线向前铺展并贯穿始终
草堂正门、大廨、诗史堂、柴门到工部祠都在这条线上,两旁以对称的附属建筑相配,其间又有溪流索回,小桥相连,竹树掩映,显得既庄重肃穆,又清幽雅洁
几乎所有祠宇都没有作雕梁画栋的处理,也不很高大,而是接近于民居,或类似川西农舍,绝无做作以及先前在草堂门外留给我的那种嘈杂,甚至是世俗的痕迹
敛息轻步心无旁骛的虔诚感觉在肃穆之中刚要得到凝聚,忽然不远处因打麻将而起的争吵声,硬硬地闯入耳内,欲将凝聚的氛围骚扰
我和朋友赶紧加快步伐,试图逃离躁声的纠缠
进入了诗史堂
诗史堂是杜甫草堂纪念性祠宇的中心建筑
因为杜甫的诗歌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到衰的历史,素有“以诗证史,以诗补史”的说法,故被誉为“诗史”,建筑以此为名
厅堂中央,安放着我国著名雕塑家刘开渠所塑的杜甫半身铜像
杜甫太瘦削了,看看就知道是那种很落魄、很不得志的文弱书生样
没有笑容的脸上,写满了对“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沉重诗句的诠释
塑像两侧是朱德同志撰写的对联:“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诗史堂内还悬挂有现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诗人及书法家郭沫若撰写的对联:“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
片刻,雨停了,在飘飘缈缈的烟霭里,翠云峰山峦重重,朦朦胧胧,婀娜秀美的身姿让人没辙释怀
此时,我赏心悦目
我闭上眼睛,伸开双手,任雄风浸湿着肌肤,轻拂着面貌,耳边传来了丝丝梵音,我仍旧融化在翠云峰中
对于久食荤菜油腻而厌食的人们来说,肯定是一种理想的食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