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京回来,把在天安门和天安门广场录的像拿给10岁的女儿看,女儿摆摆手拒绝了
“有什么好看的?不就是街道、房子和人!”口气是不屑的
她宁愿听周杰伦和S·H·E
她甚至认为我给她看录象是为了显摆,显摆我到过北京
北京不只是我个人的梦,也是很多人的梦,好几代人的梦(纯真的政治情怀之梦),包括我的父辈
能够圆梦的是极少数,大多数人至死也没能去到北京
现在的孩子,没有再把北京当梦的了,要么乘火车飞机去北京非常方便,去了,看了,真没有什么特别的(即使有什么特别的,小孩子又知道什么?);要么不去也罢,去别处也罢,现在的孩子梦不在“别处”,不在情结(或许根本就没有情结),而在个人感官
吃喝玩乐
贪婪的物欲,无极限的娱乐和自由的身体
什么指纹上有几个螺(方言)有几个奋箕(方言)啊,指甲上的半个太阳啊,生命线的长短,爱情线的清晰度,喀哒喀哒能按响的关节,打响指,合起来吹哨子啊……都是游戏
如果允许它们拿上东西的话,那更是五花八门应有尽有了,笔的转法,书在指尖的旋转法,一根绳子与手的翻花游戏,手绢的折叠,折纸飞机,运送零食到嘴巴里而不被老师发现,画画,当然也包括举手回答难倒了别人却没有难住我这个爱做小动作的人的问题等等……总之无所不能为
认知的认知是富有的城市,看到理想的车站,看到理想的世界,以及看到增长的世界的世界,以及所看到的现实是活跃的
闪电
清朗节,天然会想到杜牧的那首诗:清朗季节雨纷繁,路下行人欲销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局面分明、称心也不乏激情
1、那只是一场擦肩而过,何必记的那么清晰